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遙》在上映前整出的動靜就挺大,特別是被剪N刀的「傳說」,更讓這部電影平添神秘色彩。
炒得挺火再上市之後,它的口碑票房是「冰火兩重天」。有人說看不懂,很爛;也有人說,「諷刺很深刻很露骨很滑溜,是姜文開的一個國際玩笑。」
昨天筆者終於看到這部片子,看後不禁啞然一笑,自認看懂了姜文「露骨的」諷刺,同時心裏又覺有些堵的慌。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其實挺簡單,就是由姜文飾演的主人公馬走日被人冤枉殺了人之後,逃亡和被追殺的過程。
影片在剛開始幾分鐘有點令人難忍的大段對白之後,立即切到萬頭攢動、萬民歡呼、萬民沸騰的二十年代大上海場景,來自「七十二個國家的兩萬零六名選手」正在這裡如火如荼的進行選美比賽,角逐「花域總統」(據說本來叫「花國」,後來審查通不過,被改為「花域」)。「上海各國租界全部加入主辦地的爭奪」,最後由葛優扮演的法國租界警署警官項飛田為法國租界爭來了最高主辦權。項飛田不無驕傲的宣稱:「不是我們選擇了花域,而是花域選擇了我們!」
最激動人心的全球直播(人類首次!)總決賽開始之前,馬走日再一次聲嘶力竭的對著現場成千上萬名觀眾拖長了聲音叫喊:「今天——,歷史被我們選擇,今天——,我們也被歷史選擇著!」
看到這裡,我不禁笑了。這個「暗示」確實是太「露骨」了。某某黨不是一直宣稱,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它麼?「選擇」一詞是那麼的耳熟,讓人無法不聯想。
甚至,馬走日站在一堆麥克風後面發表這次選美是「美人進化史上的一大步」的「宣言」時的黑白片場景,也跟毛魔頭澤東1949年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時的場景非常相像,特別是那一堆麥克風,長的一模一樣,人物的布局也一模一樣,整個感覺特別眼熟——因而也就格外搞笑。
總決賽開始不久,前兩屆「花域總統」完顏英從現場觀眾中站起身來,讚揚那些從外國來此表演的舞女們:「剛才那些跳舞的lady(女士)們,人家不遠萬里不收一分錢來到上海,為我們增光添彩……」
這個表達方式,又讓人一下想起毛魔頭著名的「老三篇」《紀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不遠萬里,來到中國。」
影片中的最高權力者「大帥」,娶他第N個小妾——一個又老又醜的俄國女人時,突然在婚禮現場引吭高歌,唱起了西洋歌劇,讓人在驚訝之餘,聯想到前中共頭子江蛤蟆澤民在訪問冰島時,突然從餐桌旁站起來,高歌一首《我的太陽》,令全世界驚掉下巴的情景……
「大帥」娶俄國女人做小妾,讓人能夠聯想之處也很多:中共從俄國進口了共產主義、江蛤蟆與他的俄國情人、江蛤蟆留學蘇聯期間做了克格勃特務、江蛤蟆出賣1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給俄國……
馬走日與項飛田在選美決賽直播現場一人一句,宣布接到「兩千三百多封來自世界各地的賀電」,並宣讀賀電的場面,又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殃視的「春晚」……
種種露骨或不那麼露骨的暗示,為這部電影建立了這樣的大背景:在肉慾橫飛、「萬國來朝」、全民興高彩烈追逐美女與金錢的「天朝」,真相被掩蓋、假相被炮製、民憤被煽動、良知被扼殺、氣節被踐踏、尊嚴被嘲弄、權力被膜拜……,拒絕加入全民狂歡的,一定會被這個社會「幹掉」……
這不就是中共治下之今日中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麼?
其實,真實的中共國更糟。在共產主義已經徹底破產的今天,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中共唯一的法寶只剩下鼓勵人們追逐物慾,醉生夢死,這樣誰跟誰都一樣壞,因此誰也不會去質疑中共的統治。
相反,道德高尚的人,敢講真話的人,不想與中共同流合污的人,卻會被視為異類遭到鎮壓。
其實影片中的馬走日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大好人。他只不過是不願意看到已經死去的完顏英被侮辱,也沒辦法強迫自己去扮演那個人們想讓他成為的殺人犯——哪怕他糟蹋自己以後就可以苟且偷生。
有人批評說,這部影片開頭的歌舞表演太長了,中國人不喜歡看歌舞,可能是因為已經花了錢拍,不捨得棄之不用。
筆者倒認為,這是為展現今日現實的非常必要的鋪墊。沒有那一排排非常「壯觀的」的林立著的裸露的女人大腿,以及匍匐在這大腿之下的馬走日和項飛田,怎樣表現今日中共國輝煌興盛的黃色娘子軍大業,以及一個接一個被「不雅視頻」摞倒的雷政富們?沒有馬走日和項飛田各自在一個碩大的肥皂泡中吹著喇叭載歌載舞從後台跳到前台的歡樂場面,怎樣表現中國經濟和表面的繁榮只不過是一個一吹即破的大泡泡?沒有馬走日用畫外音解釋,說那些用華貴而稀有的鴕鳥毛做羽衣前來參賽的外國舞女們,都是「參賽國」掏錢,不用主辦方付一毫一厘,又怎樣表現今日西方某些政府和大公司,為貪圖中國的市場而放棄原則,對中共的種種惡行視而不見的令人痛心的現實?……
飛快閃過的一個個畫面,一幅幅場景,一句句台詞,仔細品咂品咂的話,處處充滿了暗喻和諷刺。
很多人說看不懂這部影片,可能是他們太年輕了,沒經歷過文革、六四,沒讀過毛魔頭的「老三篇」,又或者他們正是《槍斃馬走日》戲碼的如癡如醉的看客,正沉醉於「槍斃馬走日」的快感之中呢,當然理解不了觀眾席中,看著自己被「槍斃」的馬走日是甚麼心情。
說這話也許有點刻薄了。但我真的為今日中國的馬走日們悲哀。就算還保有一份清醒,也只能以這種讓人「看不懂」的方式來表達壓抑在心中的憤懣,和對現實的嘲諷。
如此說來,今日中共國藝術家們的處境,比三十年前姜文拍攝《芙蓉鎮》時更加惡劣。那個時候,不管是否徹底,藝術家們至少還可以以比較寫實的方式去表現和反思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而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才華橫溢的姜文卻只能拍這種讓人看不懂的「荒誕劇」。
即使如此,這部電影不但上映前被剪N刀,上映後據說也提前下架了,票房達不到之前的預期。
面對種種惡評,姜文表示:藝術品是讓人欣賞的,不是讓人懂的,他要堅持做自己。
看到這種說法,不禁又想起《一步之遙》的結尾:大帥的女兒武六想救出馬走日,卻遭到由她母親和大帥聯合帶領的大隊人馬的追殺。武六和馬走日逃亡的「終點」,是郊外的一個風車房。
風車讓人想起堂吉訶德,也許姜文是在以此自嘲。打不過也得打,得有這點精神。
所以影片的最後,是這樣的場景:緩緩轉動的大風車背景之下,是站在高台上高舉雙手、試圖講出真相的馬走日。他的腳下,是漫山遍野穿著婚紗、西服,天天都在做「新郎」「新娘」的浩浩蕩蕩的人群,忘恩負義的項飛田也滑稽的穿著女人婚紗「混跡」其中。這些人中,既有想殺了馬走日的人,也有真實版「槍斃馬走日」的看客。
馬走日試圖說明他沒有殺人,說著說著,就被人群中射出的亂槍封了喉。但他沒有倒下或「死去」,而是在迅速下墜後又迅速上升了,然後懸在空中努力昂著頭對觀眾說:「就這麼著,我讓人家給槍斃了!——據說啊!哎——,倒也沒覺著跟活著有甚麼不一樣。」
現實和荒誕劇之間,僅「一步之遙」而已。也許,這就是姜文想表達的。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2015年1月12日
《一步之遙》電影海報
學英文心得:必殺技只兩招
那天在臉書上看到一個朋友分享馬雲學英文的心得,大約三十多條吧,看了幾條後,覺得有點頭暈,就沒看完。因爲太多了,看過的幾條也沒記住。
後來就想了想自己學英文的過程,覺得其實只要記住並實踐一條就行了,頂多延展成兩條,不用那麼多招。
那麼是哪兩招呢?
在說出這兩招前,容我先賣個關子,講講自己學英文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知恥時期。
這個階段應該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到入大學爲止。
我們那時候小學裏還沒有英文課,要上初中開始才有。但我作教師的母親有個學生家長會英文,要給自己的孩子提前開「小灶」,母親就央他把我也「捎帶」上。於是我就晚上去他家跟他兒子和他鄰居的女兒三人一起學英文。
學了大約一年吧,有一次初中生們全縣英文統考,母親爲了測驗我們學得怎樣了,就讓我們三個小學生去參加初中生的考試。在同一個考試時間裏,我完成了初一和初二兩份試卷。後來分數下來了,初一的題我得了108分(滿分是100分,外加20分附加分),初二的題我得了79分(沒得到的分是還沒學過的、不會做的)。
這個成績應該是比那些初中生都好,當時曾經很轟動。
剛上高中時,還有一件讓我很得意的事,就是英文老師在講臺上念些中文句子,讓我們聽寫下來,然後翻譯成英文。他念完後,大家都埋頭翻譯,他走下講臺在教室裏巡視,發現我坐在那裏玩,就問我爲什麼不做題。我說做完了啊,他不相信,我就拿給他看。因爲他念中文時,我直接就用英文聽寫下來了,所以他念完,我也就做完了。這讓他很震驚,因爲他以前沒見過我這樣的。
高考的時候,考試時間是兩個小時,我只用28分鐘就答完了,後來成績是95分(滿分100),比很多報考英文專業的同學都高,應該是全校最高分吧。
所以直到那時,我一直認爲自己英文挺好的,這就是「不知恥」階段。
第二階段:知恥時期。
我進大學那年,北大開始在英文教學上搞改革,搞試點,讓所有高考英文成績在95分以上的學生再參加一次篩選考試,被選中的學生(全北大兩千多名新生中,大約共三十來名吧)組成一個「尖子班」,免修大學一年級課程,直接從二年級教材開始學。所以一般學生學兩年後是英文四級,且「尖子班」的學生兩年以後直接就是英文六級,因爲一級、二級都免修了。
我有幸也是這三十多名「尖子生」之一,學校給我們開設了「精讀」、「速讀」、「聽說」和「寫作」共四門英文課,分別由四個老師教,其中兩個是外教。
不過,不管是不是外教,這四個老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上課時一句中國話都不講,全部講英文。
我立刻就傻眼掉了。因爲在此之前我所有的英文老師都是講中文的,雖然我們會用英文讀課文,但說話、解釋教材內容等等,都是講中文的。考試的範圍,也全部在學過的部分,那部分沒多少,很容易就掌握了,所以我總能拿高分。
大學老師一講英文,我才發現我一句都聽不懂。因爲免修一年課程,直接從二年級課本開始學,生詞也多得不得了,每次上課都似懂非懂,狼狽不堪,再也「瀟灑」不起來了。
第一次期中英文考試,我只得了70多分。這對於連高考都拿了95分的我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到那時爲止,我生平就從沒見過70多分長什麼樣。
我於是去揪著英文老師問:「我上課聽不懂怎麼辦?」
她說:「聽不懂就多聽。」
我心想:你這人簡直不可理喻。我聽不懂你叫我怎麼聽?
但不管我怎麼問,她都是那句話:「聽不懂就多聽。」
於是我一咬牙買了部小收音機裝衣服兜裏,走到哪兒聽到哪兒。走路、騎自行車、在食堂排隊買飯、吃飯、洗碗……等等這些時候,都在「見縫插針」地聽。那時候中波收音機只能收到「Radio Beijing」,是個中國人講英文的新聞爲主的臺,應該是政府辦給在北京的老外聽的,宣傳爲主。
剛開始聽時,覺得嘀里嘟嚕嘀里嘟嚕的,完全真就是外國話啊,一句、一個詞都聽不懂,好像這外語是個嚴密包紮的包裹,水潑不進,針扎不透的,完全就是將我排斥在外嘛!
於是我又反覆去問英文老師,我聽了,但還是完全聽不懂,怎麼辦?每次問,她都是同一句話:「聽不懂就多聽。」
有70多分的奇恥大辱在前面擺著,我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聽。
好像過了一段時間,突然覺得那包裹有個縫了,掉出一兩個我能聽懂的單詞來了。可是正興奮間,人家又嘀裏嘟嚕嘀裏嘟嚕說過去好多了,縫又合上了,我還是一句都不懂。
就這樣「頑強」地「聽不懂也聽」,大約半年後吧,有一天,突然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過渡階段,我突然發現:我全部聽懂了,句句都懂了!不懂的,只是本來就不知道的單詞。
至此,我體會到,原來,聽覺系統跟我以前用來理解、「學習」英文的看和寫的系統完全是兩回事。能看、能寫、能理解,和能聽、能說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似乎專門有一個聽覺的「通道」必須打通,你所掌握的單詞你才能「聽」懂。不然,你還是會看不會聽,當然就更不會說了。
應該說,這是當年中國學校實行的「啞巴」英文教學的一個重大缺陷,幾乎所有學生都中招了,聽說能力上都基本是「殘廢」。不知現在有否改進?
後來慢慢地,我開始自己琢磨:我們生下來時一句話都不會說,怎麼學會中文的?如果真的想讓自己的英文跟中文(母語)一樣好,是不是得採用跟學母語一樣的方法呢?
我覺得是這樣的。我認爲自己的中文還算好(高考成績98分),主要得益於自己書看得多。我從小就是個「書蟲」,除了愛看書外基本沒別的愛好。所以我語文從來不用費一點勁,考試前從來不花時間複習語文,成績就一直很好。
於是我就開始找英文的文學著作來看。看文學著作比看教科書有意思,因爲有故事情節,比較容易看下去,既欣賞了故事,又學習了英文。
我個人覺得,到了一定階段,特別是到了「說」和「寫」這兩個階段時,還有一條特別重要,就是要學會忘掉你的母語,直接用英文思維。
這條開始比較難,但慢慢找找感覺,有一天會突然就能做到了。當然在此之前,必須有足夠的詞彙量的積累。不然你跟人家講話時,先用中文想,再來翻譯成英文,那根本就來不及的。
一旦能做到這點時,就要堅持住不求助於母語,就用你所掌握的詞彙去思考並表達。
有一本字典很有意思,《朗文當代高級辭典(Longman Dictionary)》,我上大學時專門研究過。再難的詞,它都可以把它用很簡單的詞就解釋清楚了。也就是說,其實要表達自己,不用那麼難的詞,也可以做到。有人甚至說英國農民一生中所掌握的詞不過數百,一輩子也就夠用了。我不知這話是真是假,但大家去看看朗文辭典,真的是再難的詞,都可以「分解」成簡單的詞彙來表達。
也就是說,不要管詞彙量,養成用英文思考的習慣,是進階的必需。
第三階段:繼續知恥 學而不怠
大量看書、大量聽英文之後,跟能說能寫還是有距離的。
要想能說,我發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臉皮厚」,不怕犯錯,只要敢說,多說,慢慢就說好了。實在不行就用更大的聲音說(馬雲似乎也提到大聲說這一點),人家就會覺得你英文很好。這一點,我在一次澳洲的集會上深有體會。
那天我被抓差給袁紅冰教授當現場發言的翻譯。袁紅冰講話向來沒有稿件,而且一口氣講很長,語言像詩一樣,經常是一大串很有氣勢的排比句,很中文化,很難跟英文接軌,非常難翻的。
我完全沒有準備,特別心虛,於是翻譯時我就用了特別大的聲音、比平時音量大很多的聲音來翻譯,人家就覺得我敢這麼大聲講,一定是對的,於是就這麼「混」過去了,大家都很滿意。
寫呢,大約也就是用英文思考,多寫多寫多多地寫,慢慢就會寫了啊。
當然,多看多聽一直是基礎的基礎。語言是變化的,且是天長日久積累下來的,只有多聽多看,才能找到語感,說出、寫出更地道的英文來。
從大學時代買第一部學英文用的小收音機以來,到現在已三十多年過去了吧?我現在每天的「日常」照常是,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洗手間裏的收音機(經常是眼睛都還半閉著呢),然後一邊洗漱一邊聽英文新聞。洗漱完畢到廚房準備早餐,又打開廚房裏的另一個收音機,一邊做早飯一邊繼續聽新聞。
早餐準備好,到飯廳吃早飯時,就打開電視,繼續看電視新聞。
這樣早餐結束時,基本當天的重要新聞都掌握了,外加又聽了半小時以上的英文,但沒有專門花時間去學、去聽。
另外就是開車時,一般也會聽英文新聞。
也就是說,把一些「邊角」時間都利用上,繼續學英文。
多年前,我爲了驗證自己英文怎樣了,就去參加了澳洲的專業翻譯考試,一舉考過了中翻英和英翻中雙向翻譯執照,有資格做政府文件翻譯,是政府認可的專業翻譯了。在澳洲,考過這種執照算專業人才,可以直接辦技術移民。通過率據說向來很低,很多學翻譯專業的研究生都不一定能考過。
但是,英文畢竟不是我的母語,我也不是學英文專業的,所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英文還差得很遠,還要繼續不斷學習才行。
對不起,說了這麼多,現在來總結我的「必殺技」吧。如果只一招的話,我覺得就是要像學母語那樣來學英文,如果要再加一招,就是要學會忘掉母語,直接用英文思考,這樣速度才跟得上。
再要來第三招的話,就是不斷的繼續學習囉。
曾錚的翻譯證背面,註明是中翻英與英翻中雙向翻譯。中翻英和英翻中是不同的資格,都要考的。
曾錚的翻譯章。翻譯件經我簽字蓋章後,能得到澳洲政府的承認,用作法庭證據等。有人是以這個爲職業的。我只是「玩票」的。
曾錚的翻譯證。證件雖然有有效期(跟護照一樣),但資格沒有。資格是終身的。